王冬蘋,女,漢族,1979年9月出生,中共黨員,生前擔任荊門市掇刀區(qū)志愿者協(xié)會秘書長。她深耕公益13 載,以“助人為樂”為信條,用腳步丈量愛心半徑,用真情溫暖困境群體,先后榮獲湖北省優(yōu)秀志愿者、荊門市道德模范、荊門市十佳優(yōu)秀志愿者、荊門好人、荊門五星志愿者、荊門市文明市民、掇刀區(qū)首屆道德模范等稱號,其家庭于2021年被評為荊門市最美家庭。今年7月22日,王冬蘋因病去世,被追授“荊門市掇刀區(qū)優(yōu)秀共產(chǎn)黨員”稱號。


“擦星星”的“丫丫媽媽”,
謝謝你給我不滅的光!
——追記荊門市掇刀區(qū)優(yōu)秀共產(chǎn)黨員王冬蘋
她說:“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星星,只是有時蒙了灰?!彼褪悄莻€“擦星星”的“丫丫媽媽”——王冬蘋。13年來,她用腳步丈量愛心,用真情溫暖荊城,從一名公益參與者成長為引領者,擦亮了無數(shù)蒙塵的“星星”,帶給孩子們不滅的光。

緣起善意:
從“被溫暖”到“播撒光”
2011年,一次偶然的機會,王冬蘋結識了在醫(yī)院關懷住院殘疾人的義工“妞妞姐”?!白约毫苓^雨,總想為別人撐傘?!边@份被關愛的觸動,讓王冬蘋毅然踏上公益之路。起初,她重點殘疾人群體,參與市義工聯(lián)殘疾人互助項目——教殘疾人扎氣球,帶著他們“助人自助”。為了讓殘疾人的勞動果實轉(zhuǎn)化為實際收入,王冬蘋主動承擔起義賣組織工作。在龍泉公園門前的首次義賣中,她帶領30 多位家長和孩子,僅用幾小時就籌得 800 余元愛心款。這次活動讓她堅信:公益不是簡單的施舍,而是要“授人以漁”。此后,她堅持定期組織義賣,幫助多名殘疾人實現(xiàn)自食其力,讓他們在勞動中重拾尊嚴,看到希望之光。
愛的光芒,照到生命的每一個角落。
2016年,掇刀區(qū)志愿者協(xié)會成立,王冬蘋被推選為協(xié)會理事。她牽頭負責“愛心伴成長”“童享陽光”項目,將愛的目光投向農(nóng)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,組建起一支穩(wěn)定的志愿者團隊,用細節(jié)織密“關愛網(wǎng)”,用真情點亮“困境星光”。
“定期溝通+入戶探訪”,“丫丫媽媽”一做就是10余年。逢年過節(jié)、寒暑假期,500 余次電話詢問孩子生活學習情況,囑咐安全注意事項。100 余次入戶探訪,協(xié)助解決孩子們的難題,小到為孩子們更換破洞的鞋子、購買凍傷藥膏,大到協(xié)調(diào)學籍、鏈接社會各種各樣的愛心資源。
一面播撒光,一面反射光。王冬蘋帶領孩子們冬至日為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送餃子,引導孩子們與勞動者共情;清除路邊垃圾,體會奉獻的快樂;走進消防支隊包粽子慶端午,感受和諧社會大家庭的歡樂和溫暖……200余場活動不僅拓寬了孩子們的視野,更在他們心中播下“奉獻與愛”的種子。從這時起,她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“丫丫媽媽”。
第一次來到恩恩的家,眼前的畫面便刻在了王冬蘋心里:七樓頂樓的昏暗房間里,孩子在破爛的餐桌前沉默寫作業(yè),70歲的爺爺抹著淚說,孩子母親是聾啞人,父親患精神病,全家靠他打零工過活。從此,王冬蘋成了這個家的“??汀保核兔?、油和學習用品,周末接恩恩參加活動,聯(lián)系大學生為他補習,邀請心理咨詢師疏導情緒,細心呵護著恩恩成長的每一步。2019年8月,王冬蘋為恩恩找到一對一資助人,每月500元資助金將持續(xù)至其大學畢業(yè)。曾經(jīng)內(nèi)向的恩恩變得陽光開朗,聾啞母親用手勢比劃感謝,父親想磕頭致謝,爺爺送來“恩重如山”的錦旗??粗@家人的生活明亮起來,王冬蘋倍感欣慰——這份雙向奔赴的溫暖,是對她最好的回饋。
這些年,王冬蘋每年出資5000元幫扶兒童,并為33名困境兒童找到一對一資助人,資助金額超過50萬元?!澳銈冎还茏x書,經(jīng)濟困難我來解決!”是她對孩子們鄭重的承諾。
公益之路,遠不止一個“愛”字。唯有專業(yè),才能走得更遠。
王冬蘋始終以“專業(yè)”為標尺,不斷精進志愿服務的質(zhì)量。她深知,志愿服務不是僅憑熱情與愛心的“一腔孤勇”,更需要科學的方法與規(guī)范的管理。為此,她多次奔走于各地交流學習,將 “項目化運作”“精準化幫扶” 等先進經(jīng)驗帶回荊門。參加省級、市級志愿者骨干培訓,把 “兒童心理疏導”“應急救援基礎” 等專業(yè)知識融入日常服務,讓每一次關愛都更貼合孩子的真實需求。
對自己帶領的志愿者團隊,她“嚴”字當頭?!胺諏ο蟮男枨笥肋h是第一位的?!蓖醵O在團隊中反復強調(diào)。她要求志愿者入戶前必須提前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與性格特點,避免觸碰敏感話題;與孩子交流時要蹲下身子,用耐心傾聽代替主觀評判;活動物資必須先檢查安全性,哪怕是一顆糖果也要確認成分…… 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(jié)和嚴苛的要求,實則是她對 “尊重” 二字的較真。她說:“我們面對的是一顆顆脆弱又敏感的心,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傷害。對團隊嚴一點,就是對孩子們的未來負責?!?/span>
一顆“匠心”,一路堅守,踏平坎坷。2024 年,王冬蘋因脾臟出血入院治療,肝病一直未被發(fā)現(xiàn),直到2025年上半年,王冬蘋的身體已發(fā)出多次“警報”,但她始終放不下手頭的志愿服務?!疤煸Α变体伂F(xiàn)場需要志愿者維持秩序,她忍著腹痛,在烈日下協(xié)調(diào)物資補給;第六屆全國肢殘人輪椅馬拉松賽中,她提前一周就開始部署志愿者團隊,每個細節(jié)都親力親為。有人勸她“歇歇吧”,她總是笑著擺手:“我在現(xiàn)場心里才踏實?!边@份“放不下”的執(zhí)念,讓她在病痛與責任間,永遠選擇后者。
王冬蘋的公益路,從不是孤軍奮戰(zhàn),而是血脈相傳的默契。這個榮獲荊門市“最美家庭”稱號的小家,用13載的相守同行,將“奉獻”二字釀成了家風中最醇厚的味道。
丈夫張勤是王冬蘋最堅實的后盾。自2011年被妻子的熱忱感染,他便成了她公益路上不離不棄的“全職搭檔”:活動缺物資,他開自家車跑遍全城采購;運輸有困難,他主動扛起裝卸重擔;每次出發(fā)前,他總會默默備齊應急藥品、飲用水,連志愿者的防曬帽、服務對象的喜好都考慮周全。13年,這對夫妻“出錢、出車、出力”的清單早已寫滿歲月,卻從未因瑣事爭執(zhí)——他們心中裝著同一個信念:“能多幫一個是一個”。
每月集中入戶探訪,總有幾位上職高、高中的孩子因周末補課難以碰面。王冬蘋夫婦便特意關掉自家店鋪,在孩子晚自習結束的深夜,驅(qū)車趕往學校附近?;璋德窡粝拢麄兂W诼愤吺噬?,聽孩子們分享課堂趣事、傾訴學業(yè)壓力。臨別時,夫婦倆總不忘塞去熱乎乎的夜宵:“有困難別藏著。”這份“追著光去見面”的執(zhí)著,讓孩子們深深懂得:無論多晚,總有一束溫暖的燈火為他們守候。
這個家庭的公益燈火,藏在代代相傳的善意里。
夫妻互敬互愛,尤其注重子女品德教育,鼓勵兒子參軍報國。疫情期間,王冬蘋腿傷未愈仍帶頭逆行,帶領丈夫和剛入大學的兒子,將375件防疫物資分送至各志愿服務點,并自費為15名獨居老人送去米面油和防疫用品。兒子跟隨母親深入社區(qū)參與抗疫,被評為荊門市“抗疫先進個人”。在部隊服役的他常說:“爸媽教我的,幫人就是幫自己?!?/span>
13 年公益路,8000 余小時的堅守。王冬蘋從“參與者”成長為“引領者”,用大愛為困境兒童撐起一片晴空,更以行動感召眾人同行。如今,她幫助過的孩子中,有的考入大學后加入志愿者協(xié)會,有的用獎學金回饋社會——一顆顆由她悉心擦亮的“星星”,正將光芒折射給更多人。
(通訊員 艾文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