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8年夏天,長江流域發(fā)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,荊州危在旦夕。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,荊州兒女和全黨、全軍、全國人民一道,進行了氣勢恢宏、艱苦卓絕的抗洪搶險斗爭,創(chuàng)造了人類征服自然災害的偉大壯舉,形成了“萬眾一心、眾志成城,不怕困難、頑強拼搏,堅韌不拔、敢于勝利”的抗洪精神。
荊州市融媒體中心開設“家在山水間·重返抗洪搶險地”專欄,組織記者重返抗洪搶險地,通過一件件實物、一幀幀影像、一個個故事,講述27年前那段驚心動魄、感天動地的歷史,全面展示荊州人民弘揚抗洪精神、建功支點建設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。敬請關注。
長江荊江段“九曲回腸”,石首調關磯頭處于河灣的頂點,歷來有“長江九道灣,最險在調關”的說法。
27年前的那個夏天,長江八次洪峰接踵而至,石首調關磯頭濁浪排空,驚濤拍岸。數(shù)萬軍民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,用生命守護家園,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抗洪壯歌。

軍民齊心協(xié)力抗洪
27年后的今天,記者再次踏上這片熱土。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在記者手中微微顫動,照片記錄的是1998年夏天,石首調關磯頭驚心動魄的一幕:濁浪滔天的危急時刻,數(shù)十名解放軍戰(zhàn)士用血肉之軀抵擋洶涌的洪水。在照片拍攝的地方,記者看到當年洪水肆虐的地方,如今已成為市民悠閑漫步的江畔。但歷史從未走遠——那條刻在堤岸上的水位警戒線,那塊銘記著歲月的石碑,和老照片一起,共同訴說著一段不能忘卻的記憶。
驚濤記憶
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
“當年,這里濁浪滔天。你看,現(xiàn)在多美好!”一聲感嘆,無數(shù)記憶涌上心頭,59歲的調關鎮(zhèn)政府三級主任科員魯木全指著一處江岸說。這位抗洪親歷者清楚地記得,那時的調關磯頭,水流湍急、險象環(huán)生,他回憶:“那年,調關沿江水位超過了1954年以來最高歷史水位的1.33米,大堤發(fā)生全線漫溢,水已經漫到堤頂?shù)奈恢?,非常危險?!?/span>
與此同時,調關磯頭周邊民垸崩岸頻頻、危機四伏。另一位親歷者楊海林是連新垸村民委員會副主任,當年30歲,正值壯年?!爱斈旰樗畞頃r,就在這個堤壩上,300米的斷面有好幾處潰口,眼看大水就要漫過來了。我們從沒見過這么大的水,每個人都很害怕?!?/span>

加固堤岸
一次強過一次的暴雨襲擊,一峰高過一峰的洪水肆虐,一處又一處的潰口險情……在這岌岌可危之際,軍民齊心,夜臥長堤,身擋激流,筑起一道道“鋼鐵”長城。魯木全望著奔涌的長江水,回憶道:“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。當時有一處潰口,我們的解放軍戰(zhàn)士奮不顧身沖了上去,手拉手,用身體堵住洪流。那份舍生忘死,我一輩子都忘不了!”在另一處抗洪舊址,楊海林蹲下身,輕輕撫摸著加固后的堤岸,這位皮膚黝黑的漢子眼眶濕潤,“那時候,家家戶戶拆門板、砍樹木,老人孩子都上堤幫忙運沙袋。解放軍戰(zhàn)士三天三夜沒合眼,有的人累得直接倒在泥水里就睡著了?!?/span>

抗洪搶險
在最艱難時刻,“抗洪大軍”與洪魔殊死搏斗,最終贏得勝利,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書寫了驚天動地的抗洪奇跡。楊海林說,洪水退去后,他們全村都遷到長江上游居住,但他時常會帶著家里的晚輩到這處抗洪舊址來看一看,希望年輕一輩永遠記住當年抗洪時的團結,“經歷過抗洪搶險,此后不管遇到任何困難,我總會想到當時的萬眾一心,這種精神永遠激勵著我?!?/span>
幸福答卷
寫在土地上的振興詩篇
如今,楊海林所在的連新垸村早已變了模樣,我們跟隨他的腳步來到了村里的幸福苑小區(qū),這是村集體創(chuàng)新“以地養(yǎng)老”模式,通過土地增減掛鉤項目,拆除閑置宅基地復墾耕地,利用補貼建成的集中養(yǎng)老社區(qū)。

復墾耕地
老人們笑意盈盈地坐在一起拉家常,說到98抗洪,永遠是他們心中無法磨滅的記憶。“當時解放軍戰(zhàn)士搶險,就睡在大堤上,十分辛苦!村里男勞力上堤搶險,我們婦女就在家里燒好了水用扁擔送上去?!?0歲的陳華蘭老人拉著記者的手說起了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往事,不由感嘆:“現(xiàn)在多幸福?。∥覀冏≡谶@里,還可以在合作社幫工,農忙時月收入能有3000多元。”

玉米地
在石首市元豐蔬菜產銷專業(yè)合作社理事長劉明香的帶領下,我們行走在一片望不到邊的玉米地里。她摸著一株綠油油的玉米葉片,喜不自禁地說:“再過一個月就能收獲了?!边@是連新垸村在10年前選準的富民“金鑰匙”,采取“黨建+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,上半年種玉米,下半年種西蘭花。10余年間,合作社累計流轉土地3500畝,輻射帶動周邊村鎮(zhèn)建成6800畝連片種植基地,西蘭花和玉米年總產值已突破5000萬元,成為荊州市規(guī)模最大、效益最優(yōu)的西蘭花產業(yè)核心區(qū)。“不愁銷路,除了國內,還銷往韓國、俄羅斯等國家,經濟效益很可觀、也很穩(wěn)定?!闭f起好收益,劉明香掩飾不住臉上的笑意與自豪。
向水而興
寫在長江畔的發(fā)展新篇
在調關鎮(zhèn),到處都是一片生機盎然的豐收景象。

俯瞰石首市調關鎮(zhèn)
調關鎮(zhèn)槎港村緊鄰長江,奔涌的長江水滋養(yǎng)著這里萬畝蝦稻良田,激活了鄉(xiāng)村振興“新動能”。
槎港村是江漢平原最早規(guī)?;N稻養(yǎng)蝦的村莊之一,是全國優(yōu)質蝦苗繁育基地,蝦稻種養(yǎng)面積達3萬畝,年產值過億元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,其中,95%來自“稻蝦經濟”。
記者到達時,正碰上無人機在空中投料?!艾F(xiàn)在,很多新科技手段都運用到了生產中,大大提高了種養(yǎng)效益。我們還聯(lián)系了長江大學專家團隊,幫助提升蝦稻品質?!遍陡鄞妩h總支書記、村委會主任楊炎華介紹。
展望未來,楊炎華信心滿滿:“我們會繼續(xù)把抗洪精神融入發(fā)展之中,生產出更多優(yōu)質蝦苗,并推向全國,力爭人均年收入突破4萬元?!?/span>

調關磯頭
經歷風浪沖刷的調關磯頭,歷經修復整治,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幅水清岸綠的生態(tài)美景。磯頭干堤內側,湘鄂西革命根據(jù)地首府遺址紀念碑熠熠生輝,不遠處,曾經的防汛哨屋已改擴建為水文化紀念館。江風拂過,傳來孩童的陣陣嬉戲聲。
新的希望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描繪美景。對于未來,石首市調關鎮(zhèn)黨委委員、宣傳委員、副鎮(zhèn)長徐妍慧信心滿滿:“調關鎮(zhèn)將繼續(xù)大力發(fā)揚偉大抗洪精神,以‘知音文化’為引領,以產業(yè)升級為支撐,以營商環(huán)境優(yōu)化為保障,全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(fā)展,爭當石首市建功支點建設排頭兵?!?/span>
記者手記
把抗洪精神化作
建設美好家園的奮進力量
站在石首調關磯頭,看江水奔流不息。二十七載光陰,改變了江岸的模樣,卻從未沖淡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精神底色。幸福苑陳華蘭老人布滿皺紋的臉上洋溢著的幸福笑容,蔬菜基地里農人們彎腰勞作時認真的神情,蝦稻田邊村委會主任楊炎華說起豐收時眼中的光彩……這些生動畫面,都在訴說著一個深刻的道理:偉大的抗洪精神,不僅存在于驚心動魄的搶險時刻,更延續(xù)在日復一日的奮斗之中。
水,在調關,有著截然不同的兩張面孔。一張是 1998年夏天,那漫過警戒線、帶著摧毀力量的渾濁面孔;另一張,是今天滋養(yǎng)著萬畝蝦稻、成片沃土的清澈面孔。
27年轉瞬即逝,驚濤拍岸處已成悠閑江畔,險象環(huán)生的土地生長出萬畝青翠。從抗洪搶險到鄉(xiāng)村振興,調關人攥緊的始終是那份在危難中淬煉出的“堅信”與“堅持”的火種,始終綻放在幸福苑居民們的笑臉上,播撒在希望的田野里。這份用生命鑄就的精神財富,正由一代代調關人接續(xù)傳承,化作建設家園、創(chuàng)造明天的磅礴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