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來,京山積極搭建“走讀課堂”實踐平臺,讓年輕干部走出辦公室、走進農戶家,在田間地頭學知識,為村民服務。
沉下去:“局外人”變“自家人”
“走讀課堂”開展以來,京山15個鄉(xiāng)鎮(zhèn)(街道)近5年招錄的年輕干部全部由熟悉農村工作的老師傅帶隊,到灣子、到村組挨家挨戶認門,每周不少于2天。
石龍鎮(zhèn)16名年輕干部每周到包聯村的留守老人、小孩家中,通過面對面拉家常的方式,了解村民家庭情況,民情本上記滿了哪家孩子要上學、哪戶老人缺藥……4個月時間,他們的足跡遍布石龍鎮(zhèn)132個灣組,村民對他們的稱呼由“某某主任”逐漸變成了“小易、小廖和小馮”。
在坪壩鎮(zhèn)紅陽村留守老人丁大爺的芝麻地里,7名年輕干部拿起鋤頭、卷起褲管,為芝麻施肥除草。
立起來:“村民不信我”到“有事先找我”
在曹武鎮(zhèn)果園里,“青年村播”實戰(zhàn)班的干部們獨創(chuàng)“三句帶貨法”,通過講述山泉水灌溉的故事、比較脆李口感差異、分析買賣實惠細節(jié)等方式,為200多戶農戶和市場主體創(chuàng)造了1.5億元的銷售額?!熬┩门茦蛎住薄⒋髌绿偌芾娴?0多種特色農副產品“出村進城”,村集體平均增收5萬元。
新市街道老槐樹下,“00后”干部們跟著“夕陽紅調解隊”學“背靠背調解法”,多次跟案后獨創(chuàng)“民情心連心”工作法,為村民要回了拖欠10年的工錢。
如今,老鄉(xiāng)們遇到難題,總是下意識撥通包村干部電話。“小李,我家黃桃咋掛果少咧?”這聲帶著鄉(xiāng)音的呼喚,是群眾對年輕干部的肯定。直播鏡頭里沾著梨汁的黝黑笑臉,老奶奶塞來還帶體溫的土雞蛋,都是群眾用最樸實的方式為干部“點贊”。
過得硬:跳出“舒適區(qū)”主動“挑重擔”
田間地頭的“實踐課堂”里,年輕干部們的作風被泥土滋養(yǎng)?!霸跈C關看報告,數字只是冰冷符號。但蹲在倒伏的秧苗旁,指尖觸到它的顫抖,才懂數據背后沉甸甸的心焦?!蹦贻p干部廖穎龍的民情日記道出了干部們的心聲。
“以前鄉(xiāng)親們的聲音停在‘報告’里,現在干部褲腿沾泥、田間解憂,實在!”永漋鎮(zhèn)馬家?guī)X村黨支部書記鄧竹清的感慨,道出了作風轉變帶來的變化。
張家?guī)X村機井泵房突發(fā)故障,村民焦急萬分。年輕干部謝一凡接到求助,直奔現場,跳進高溫泵房,與村民、技術員并肩查線路、清淤、調試,當晚成功搶修,保住百畝蔬菜“救命水”。
京山精心設計的“走讀課堂”,引導年輕干部躬身沃野、讀懂鄉(xiāng)村,在服務鄉(xiāng)親中增強了年輕干部們的工作能力。(楊紅偉 彭楊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