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產品銷售一頭連著農戶“錢袋子”,一頭連著市民“菜籃子”“果盤子”。農產品保鮮期普遍較短,如果得不到及時銷售,勢必影響農民收入和種植積極性,又填補不了市場需求。
去年以來,市融媒體中心連續(xù)接到蓮藕、梨子、黃桃、西瓜滯銷的求助信息,希望借助媒體的力量實現(xiàn)銷售“清零”。這種主觀愿望是好的,但遠水終究解不了近渴,從長遠計,還是要開動腦筋、多方聯(lián)動、合力共為,進一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、延長產業(yè)鏈,加強種植端引導和市場對接,讓農產品銷售回歸理性和雙贏。
要用足社會力量促銷售。鎮(zhèn)、村(社區(qū))黨員干部要利用自身信息資源,積極對接各地農產品促銷工作專班,動員工會、商會等部門購買農戶愛心農產品,拓寬渠道、做實線下銷售,盡量挽回農產品滯銷帶來的損失。
要用活網絡力量強銷售。加快建設農產品網絡營銷平臺,加大線上推銷力度,通過直播帶貨等新興渠道,打開銷售局面和瓶頸,實現(xiàn)農產品跨地域暢銷、走俏,切實讓困難群眾致富奔小康。
要用好科技力量保值增值。引導有實力的合作社建設農產品保鮮冷庫,打好時間差、價格差,充分保障社員和農戶利益。積極推廣高精特新農產品種植,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,引導農民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。推進農產品產業(yè)化,大力發(fā)展深加工產業(yè),延長產業(yè)鏈,提升農產品附加值,樹立特色農業(yè)品牌。
鄉(xiāng)村振興,關鍵是產業(yè)振興。隨著農民參與市場經濟的程度越來越高,對相關部門的要求和期待也越來越高,我們更應從農戶的切身利益出發(fā),主動作為,同向發(fā)力,更好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。(鄒曉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