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山西南,司馬河彎著腰流。河岸邊那片土,踩上去發(fā)沉——不是土濕,是裝著太多年月,壓得人不敢輕舉妄動。
五千年前,這里就升起人間煙火氣。不是燒荒,是架著陶窯,捏出碗罐,再往田里插稻秧。先民們沒留下名字,只把陶片埋在地下,把稻殼摻進土里。如今鋤地,偶爾能碰著帶紋的陶片,指尖一摸,還能感覺出遠(yuǎn)古窯火的溫度。那不是古董,是故土的骨頭——它最早就是靠著這些,把“活著”的樣子刻進了我的皮肉里。
后來到了兩千多年前,這片土地上就有了刀光。孫武、伍子胥在這里擺過陣,兵戈相擊的聲兒,該是滲進了河底的沙。更讓人記掛的是沈尹戌,提著劍為國戰(zhàn)死于斯。沒人知道他埋在哪棵樹下,但走在這片地上,總覺得每根草都直著腰——那是替他把英名撐著,不讓風(fēng)刮散。英雄不一定要有墳塋,故土?xí)阉麄兊墓穷^收著,再長出新的莊稼,新的人,把“忠烈”二字悄悄傳下去。
下洋港那片闊大的故城遺址,看著是平的,地下全是故事。挖開一層,能看見先民的灶坑;再挖一層,或許是戰(zhàn)國時的瓦當(dāng)。不是考古隊來,沒人敢隨便動土。不是怕破壞文物,是怕驚著地下的魂靈——他們在這兒住過、吃過、哭過、笑過,故土把他們的日子原樣存著,像存著一壇老酒,越久越醇,越不敢輕易掀開蓋子。還有五姊堆,立在山頭俯視過云夢古澤,堆上的土都帶著迷。多少年沒人說清它是怎么來的,也不用細(xì)說。故土總有些話不直說,留著迷團,是讓后人別太輕狂——你以為懂它,其實它藏著的往事,比你知道的多得多。
豐谷、豐茂街、石龍過江、太子山等,這些名字不是隨便叫的。豐谷堆里,藏著先民的汗;豐茂街上,走過后人的腳;石龍過江的石縫里,還留著當(dāng)年李先念、張體學(xué)揮鍬奠基的腳??;太子山的樹,該聽過多少代人的家長里短。這些名字不是符號,是故土的皺紋,每一道都記著事兒——它不喊疼,也不炫耀,就這么把往事裹在皺紋里,等著有人慢慢看,慢慢懂。
我總不敢在這片地上快跑。怕踩疼了地下的陶片,怕驚著沈尹戌的魂,更怕辜負(fù)了它。五千年來,它養(yǎng)著稻子,養(yǎng)著陶匠,養(yǎng)著英雄,也養(yǎng)著像我這樣的平庸之輩。它不說話,卻用每一粒土、每一條河、每一個地名,告訴我們:你是誰,從哪來。
這片土地,不是用來炫耀“古老”的,是用來敬畏的。敬畏它裝著的五千年,敬畏它護著的英魂,敬畏它把日子過成了歷史,又把歷史釀成了根。走得再遠(yuǎn),一想起司馬河畔那片沉實的土,心里就有了底——那是故土在牽著你,不讓你忘了本。(何永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