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東寶區(qū)牌樓鎮(zhèn)城山村的田間地頭,總能看見一位青年穿梭其間,褲腳高低錯落間露出沾著泥星的鞋幫,步伐矯健帶風,村民們親切地喚他“小韓”。

這位90后青年名叫韓冠,大學畢業(yè)后曾在廣西參與電力建設,返鄉(xiāng)后成為城際客運平臺代理。然而2024年,他毅然告別城市生活,一頭扎進城山村的農田,開啟了 “新農人” 征程。
跨界種地勇闖新路
三產融合織就錦章


2024年,韓冠回老家途中,看見大片荒田。作為曾經的客運平臺代理,面對行業(yè)下行壓力,他毅然選擇轉型,花三個月跑遍荊門20多個鄉(xiāng)鎮(zhèn)考察當地情況,準備發(fā)展大棚種植。

彼時,牌樓鎮(zhèn)西河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作為省級示范工程,歷時兩年完成坡耕地整治、修建灌溉管網,曾經“下雨一身泥、天干裂成龜” 的荒坡地,如今變成了“田成方、渠相通、路成網”的標準化農田。當韓冠看到牌樓村治理后的土地時,他眼前一亮—— 平整的田塊自帶滴灌系統(tǒng),坡地改梯田后水土流失得到根治,正適合規(guī)?;N植經濟作物。2024年,韓冠在城山村掛起了“子豐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”的牌子,憑借“合作社+村委+農戶”的運營模式把村里人的目光都引了過來。
這模式妙就妙在“各管一攤”:合作社管挑種、管技術、管賣貨,村委配合登記人數、管培訓、管盯著田間地頭,農戶只管按規(guī)矩施肥打藥。韓冠帶著人研究挑出耐曬抗?jié)车暮闷贩N,在地里搭起育苗棚,像養(yǎng)寶貝似的伺候著,又帶著村委挨家演示灌溉系統(tǒng)操作、帶著技術員親自上門教學……李大爺看著自家地塊上冒出的菜苗,終于點頭:“這新鮮法子,靠譜?!比a融合的模式帶動城山村60余戶農戶入社,將“綠色資源”變成“金色收獲”。
小辣椒種出紅火好日子
泥土地里長出共富密碼


合作社的地分兩撥兒:一邊兒精作辣椒、包菜、南瓜;另一邊兒種著水稻、小麥等常規(guī)作物。要說最亮眼的,還屬小辣椒訂單農業(yè)。城山村的紅土地曾讓村民又愛又愁——肥沃卻易積水的沙壤土適合種植經濟作物,卻長期因種植分散效益低下。2024年,韓冠通過瞄準耐澇耐旱的“艷紅8號”辣椒成功破局。

回村后,田間課堂開到地頭。技術人員踩著露水演示“三杈九枝”打頂法,講解地膜覆蓋如何保墑抗旱,精準滴灌管道如何在干旱時“定點喂水”,全鏈條服務托底,村民的種地熱情被點燃,從“苗”到“錢”的收購模式讓農戶走上安心路。
除此之外,讓農戶放心的不僅是價格,更是“全程保姆式”服務:合作社免費提供脫毒種苗,技術員每周巡田三次,收購點直接設在合作社門口,承諾“不隔夜、不壓價”。

“從前種玉米,畝產千把斤賣不到800塊,現在辣椒一畝頂十畝!”城山村張大媽掰著粗糙的手指算,自家5畝地全部種椒,預計收入超 4.5萬元。目前,城山村辣椒種植面積約為260畝,60余戶農戶種起了小辣椒,畝均投入約1200元(種苗+技術服務),按照畝產4000斤左右,市場目前收購2.4元每斤的價格來算,每畝收入至少有9000-11000塊。
奏響“春耕曲”
播種新希望


步入2025年春耕時節(jié),城山村的田間地頭再度熱鬧起來,韓冠也開啟了新一年忙碌的種植規(guī)劃。目前,田地里小麥與南瓜套種的景象映入眼簾,綠色的小麥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,一旁的南瓜藤蔓也正茁壯成長,而包菜更是長勢喜人,葉片厚實、色澤鮮亮,仿佛在訴說著豐收的希望。

回顧去年,雖然南瓜的行情不錯,合作社創(chuàng)收30余萬元,但由于缺乏經驗,村民們還是在南瓜種植上吃了虧。本可以生長兩季的南瓜,在第一季收獲后被直接連根鏟除,錯過了再次結果的好時機。
今年,韓冠計劃充分利用土地資源,根據不同土地的性質進行差異化種植。待小麥成熟收割后,部分適合水田種植的土地,將用于種植水稻,以此確保糧食產量的穩(wěn)定;而另一部分排水良好、土壤肥沃的旱地,則將大面積種植南瓜?;谌ツ甑氖袌龇答?,南瓜在市場上需求旺盛,價格穩(wěn)定,擴大種植規(guī)模有望進一步提升村民的收入。為了保障南瓜種植的順利進行,韓冠提前組織村民學習南瓜種植新技術,包括更科學的整枝打杈方法、精準的施肥時機以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手段等,力求讓每一株南瓜都能茁壯成長,實現高產優(yōu)產,讓城山村的“火紅產業(yè)”在這一年綻放更耀眼的光芒。
一年來,韓冠的返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路已滿是泥土的勛章。田地里鄉(xiāng)親們充滿干勁的身影、城山村隨處可見的“辣椒海洋”、農戶們實打實地收入增長……都成了他青春注腳里最鮮活的印記。
未來,他將繼續(xù)不斷擴大種植規(guī)模,帶動更多周邊農戶在本地就業(yè)。總有一天,那些在泥土里滾過的汗珠子,會變成破土而出的新芽,在陽光下舒展成最旺盛的春天。(通訊員 汪瓊 吳青青)